2022年11月28日上午,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副院长李健教授为第四届深圳青年文艺评论骨干(艺术学专题)研修班带来了题为“明代‘生’‘拙’ ‘师’的绘画美学思想”的专题讲座。
李健教授以明代的绘画美学观念为例作为解析,为大家清晰的解释了古代绘画美学的传承谱系。他认为,在绘画美学领域,明代在继承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美学观念,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美学内涵,代表了中国绘画美学的拓展。
李健教授从顾凝远的“生”“拙”之美说起,首先,重点介绍了“熟外生”这一既是绘画创作问题,也是绘画审美问题的概念。他认为,从欣赏的角度来说,“熟外生”是欣赏者在熟悉的东西(思想、情感和技法)背后发现了不一样的东西,发现了画家的创造。其次,介绍了顾凝远“工不如拙”的观点,顾凝远明确的将“拙”与“自出新意”联系在一起,将“新意”视为“拙”的本质。“工”和“拙”是对立的,当他们对立的时候,“工”就是雕琢、刻意的代称。“工”和“拙”是统一的,当他们统一的时候,“工”和“拙”,“拙”就是“工”。“工”和“拙”是自然上实现了高度的同意,其美的本质是自然。他认为,顾凝远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比较大,他的“生”“拙”的美学思想骨子里是道家美学的内核,可以视为道家美学在明代的发展与深化。
李健教授又从明代“师”的美学思想深入探讨明代绘画在美学上继承了唐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美学思想。他认为,在“师”的态度上,无论师人还是师物、师心,都有道理,应理解每个人说话的真实背景与用意。在“师”的内涵上,明代绘画美学充实了中国古代美学,展示了对这一问题理解的开放性。
男,1964年生,安徽宿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出站博士后。深圳大学教授,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副院长,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合作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领军学者,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文艺美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文艺学、文艺美学,尤其专注中国古典文艺学、美学范畴。出版学术著作8部,代表作有:《比兴思维研究——对中国古代一种艺术思维方式的美学考察》《魏晋南北朝的感物美学》《中国古典文艺学》(与胡经之合著)《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项目多项,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诗歌的语言艺术原理及其历史生成规律”首席专家。